作者:李常涛来源:开封市红十字会日期:2025-07-23 08:44
开篇·微光成炬
暮色中的汴京城,霓虹与急救包的荧光在马甲上交相辉映。李涛跨上贴着红十字标识的电动车,如同暗夜里的萤火虫,穿行在古都的街巷之间。这位普通的闪送员,用27年时光将自己的心跳谱写成城市的生命律动——85次挽袖献血、32800毫升滚烫热血、150场急救课堂、300余次紧急救助。当数字化为生命的重量,这位“车轮上的白衣卫士”正用最质朴的方式诠释:英雄不必身披金甲,凡人善举亦可撼动山河。
第一章·热血长城
1997年的秋阳里,19岁的李涛第一次触摸到采血袋的温度。那时的他不会想到,这个简单的举动会成为贯穿半生的承诺。从全血到成分血,从青年到中年,27载春秋的更迭中,他的血管里奔涌着超越时间的坚守。32800毫升的献血总量,相当于将全身血液更换6遍,却在谈及这份“生命存款”时淡然一笑:血细胞本来就有代谢周期,何不让它们去更需要的地方重生?
2015年的秋天,一通来自中华骨髓库的电话让这份热血有了新的使命。当得知与千里之外的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时,李涛在捐献同意书上签字的动作比接单抢单还要利落。然而命运设下考验:第二年捐献前体检显示脂肪肝和转氨酶超标,唯有减重15斤才能挽救生命。此后20天,送餐箱里装着水煮菜,电动车后绑着跳绳,深夜的汴京城墙见证着他奔跑的身影。“每减1克脂肪,就离救命近1厘米。”小腿抽筋的疼痛中,这个执拗的男人硬是跑赢了死神设定的倒计时。2016年2月16日,180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如约启程,在春寒料峭中续写了一个关于生命接力的汴京故事。
第二章·流动的生命课
2022年的清明上河园,一场特殊的“地摊经济”悄然兴起。李涛的急救教学摊位前,AED使用口诀化作押韵的汴梁小调,海姆立克急救法演绎成市井情景剧,心肺复苏术踩着《最炫民族风》的鼓点。这个自创的“急救RAP”教学模式,让围观群众从屏息凝望到争相演练,将冷硬的医学知识化作温热的生命传承。
“黄金四分钟不是写在教材里的概念,而是握在每个人手心的生机。”四年间,他的电动车载着教学模具穿梭于辖区内各个社区、公园、广场,线上直播间的点赞化作8万余人掌心的急救温度。当年轻妈妈用习得的海姆立克法拍出卡喉的果核,当外卖小哥用三角巾为车祸伤者筑起止血屏障,这些散落在城市角落的生命之光,正是对他4750小时志愿工时最璀璨的注脚。
第三章·与死神竞速的骑士
在日均120公里的送餐路线上,李涛的电动车永远备着“生命三件套”:急救药箱、AED和破拆工具。2024年盛夏暴雨夜,他在送餐途中发现侧翻的三轮车,立即停车为被困老人包扎止血,用雨衣搭建临时避雨所,直到救护车到来;数九寒冬黎明,结冰的路面上,他脱下羽绒服裹住昏迷老人,徒手清理呼吸道冰碴。这些与死神抢人的惊险时刻,在他口中却成了“顺路捎带的特别订单”。
“每单外卖都可能变成急救订单,每次超时都关乎生命倒计时。”仅2024年,他在送餐途中就完成80余次院前急救,被网友们称为“汴京闪电侠”。当订单提醒与急救警报同时在手机响起,这个总是抢先点击“接单”的身影,选择把生的希望“配送”给更需要的人。
终章·永不熄灭的萤火
如今,李涛的“急救地摊”已发展成90余人的志愿团队,开封市龙亭区红十字会负责人这样评价:“他用一个人的坚持,唤醒了整座城市对生命的敬畏。”而李涛依旧保持着白天接单送餐,下午6点出摊培训的节奏,胸前的红十字徽章在街灯下熠熠生辉,正如他常说的那句话:“能多教一个人急救,能多献一次血,或许就能让某个家庭少一场离别。”
星光下的电动车依旧飞驰,急救包的荧光在古城墙上划出流动的生命线。当被问及何以坚持二十七载,这个累计获得30多项各级级荣誉却自称“普通骑手”的男人,望着清明上河图浮雕轻声答道:“你看这虹桥上的贩夫走卒,谁不是历史画卷里的主角?我不过是学着前辈们,在人间剧场里做好自己的本分。”此刻,他胸前的红十字徽章正与星河辉映,恰似那句镌刻在急救手册扉页的誓言:凡救一人,即救全世界。
7月25日上午,郑州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孙玄围绕“教育、医疗和应急储备”三个重要民生领域,赴新郑市红十字相关点位开展走访调研,深入了解基层红十字项目建设使用情况和基层红十字会参与社会治理情况,指导区县(市)加强自身建设,更好发挥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的助手作用。孙玄实地走访了龙湖镇梅山博爱小学,详细了解学校运行状况、教育教学质量、师生需求以及可能存在的困难;实地参观了新村镇郝家岗博爱卫生站,认真听取了卫生站的服务能力、医疗资源配置、村民就医便利性以及健康保障的情况介绍;实地察看了新郑市红十字会备灾仓库,仔细检查仓库管理、物资储备种类数量、应急调运机制以及防灾减灾救灾的准备工作。最后,孙玄召开了调研座谈会,听取新郑市红十字会工作汇报,并与相关人员深入交流。孙玄希望新郑市红十字会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今年5月视察河南时关于“两高四着力”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守正创新,踔力奋进,进一步发挥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一是进一步强化政治自觉,把牢红十字事业发展正确方向。以习近平新
7月23日上午,郑州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孙玄赴巩义市调研基层红十字工作,聚焦“一老一小一住房”推动红十字力量深度融入全市党建引领网格化高效能治理新格局。孙玄实地察看巩义市小关镇口头村集中安置区住房及配套设施建设使用情况,详细了解属地党委政府坚持党建引领,整合资源、优选地址、服务群众以及凝聚人心的运行机制和特色做法;实地参观了米河镇养老中心,认真听取项目负责人的特色介绍和准备建成全市一流养老服务机构的思路举措,了解掌握医疗护理、生活照料、娱乐活动、心理关怀等多个方面“老年关怀人道服务项目”在社区治理中取得的成效;实地走访了米河镇中心幼儿园项目,参观了幼儿园的教学午休一体室、活动室以及安全保障设施,对幼儿园坚持高标准建设、运行表示肯定。孙玄在走访米河镇中心幼儿园之后,召开了调研座谈会,听取巩义市红十字会的工作汇报,与相关代表深入交流。孙玄对巩义市红十字会工作给予了鼓励,并对如何做好下一步红十字会工作提出希望,一是进一步增强政治自觉意识,砥砺忠诚之心,坚守初心使命,推动红十字会核心业
为进一步增强全民防溺水安全意识,普及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有效预防和减少溺水事故的发生,开封市龙亭区红十字会紧扣“珍爱生命,谨防溺水”主题,联合开封市中心医院、龙亭区大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7月25日上午在龙亭区政府行政服务大厅前成功举办了一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防溺水宣传与健康义诊服务活动,为辖区居民,特别是青少年儿童,筑起了一道坚实的生命安全防线。活动现场,醒目的防溺水主题横幅和图文并茂的宣传展板吸引了众多居民驻足。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通过真实溺水案例剖析,用身边事警醒身边人,深刻揭示野泳、陌生水域嬉戏的潜在危险。特别针对暑期青少年溺水事故高发的特点,志愿者们着重强调了家长监护责任的重要性,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青少年水上安全。通俗易懂的讲解、触目惊心的案例,有效提升了群众的防溺水警惕性。掌握正确的自救互救技能是防范溺水悲剧的关键环节。活动现场设置了应急救护知识技能普及专区。来自开封市中心医院的专业医护人员和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师资,利用模拟人,手把手向群众教授溺水现场救援的“黄金法则”
“这将是我第一次进行造血干细胞的采集,虽然有些紧张,但更多的是坚定,用另一种方式守护人民生命安全。”7月23日,在信阳市平桥区为邹延跃赴郑州捐献造血干细胞举行的欢送仪式上,邹延跃说。25日,他将赴郑州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挽救一名血液病患者的生命。今年29岁的邹延跃是平桥派出所的一名辅警。2019年5月,他参加了造血干细胞血液采集,成为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前段时间,他与一名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当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征询他是否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这位患者时,他毫不犹豫地就同意了,并积极与家人沟通,赢得了家人的同意。“他是我们身边的优秀辅警代表。”市公安局平桥分局党委委员、政治处主任雷金喜说。据雷金喜介绍,无论是在日常工作、社区警务工作上,还是在反诈劝阻工作中,邹延跃都展现出了极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要有案件任务,他总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协助民警开展工作。对待每一个案件,他都一丝不苟,认真梳理线索,确保每一个细节都不被遗漏,为多起案件的顺利侦破提供了有力支持。在社区警务工作中,邹延跃将群众当亲人
7月24日晚,开封市红十字会联合鼓楼区红十字会在翁城广场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急救地摊”活动。旨在普及应急救护知识,提升群众自救互救能力。活动现场吸引了众多群众驻足参与。红十字讲师通过“理论讲解+情景模拟”的形式,一边讲解,一边指导群众在人体模型上实操练习。详细演示了心肺复苏(CPR)、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使用以及气道异物梗阻急救海姆立克法等关键技能。驻足群众纷纷表示今天的这个“急救地摊”活动很有意义,让我受益匪浅,学会了心肺复苏和海姆立克急救技能。如果人人都学会急救技能,碰到突发情况,就能挽救更多生命。
7月24日上午,由中共惠济区委宣传部、惠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共青团惠济区委、惠济区红十字会联合主办的 “关爱生命健康 弘扬人道精神——法律保障与应急救护知识讲座”在惠济区成功举办,惠济区直各单位130余人参加。活动特别邀请了郑州市“新时代宣讲师”冯海河老师作为主讲嘉宾。讲座中,冯老师以“如何扶起倒地老人”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新媒体时代,在保护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如何运用智能工具和法律武器进行施救。他强调,面对倒地老人等紧急情况,施救者既要勇于伸出援手,又要善于保护自己,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和风险。针对不同情况的施救现场,冯老师还给出了具体的处理建议。他提醒施救者要保持冷静,根据现场情况灵活应对,既要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救助伤者,又要避免对自身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此次活动的举办,不仅彰显了惠济区相关部门对公众生命安全的高度重视,也为提升全社会应急救护能力、弘扬人道精神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