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救援 鳌背山上2名驴友受伤救援队员上演了近12小时的“速度与激情”

作者:李楠 王兴辉来源:济源晨报日期:2018-04-25 16:26

    鳌背山,位于济源、阳城境内,海拔1929米,是析城山向西南延伸的一座孤峰。因山顶广而平,中间地带稍凸,呈东海巨鳌之背状,故称鳌背,山名也由此而来。因其峰峻山奇,地势险秀,近年受到我市及周边地市的很多驴友追捧。
在春暖花开之际,驴友们带上帐篷、睡袋、照明等野外生存工具,穿越鳌背山,以达到拥抱自然、挑战自我、锻炼意志的目的。不过,每年都会有驴友在这里发生意外。
    3月31日,济源市红十字应急救援队接到报警电话,鳌背山有 2名驴友被困,1名膝关节疼痛行走困难,1名疑似腿部骨折。应急救援队接到报警电话的第一时间,17名救援队员分三批前往,经过近12个小时的紧急救援,被困驴友安全“着陆”,并及时得到了治疗。济源晨报记者一同前去,记录下了这段深山里的“速度与激情”。
    救援队员在与时间赛跑,两名驴友一人膝盖受损一人腿部骨折
 
    救援队员“追”的手机通话记录里,一则几十秒的呼入电话显示时间为3月31日下午5点22分。 “这就是被困驴友拨过来的救援电话。”
   “追”是救援队突击队队长,多次参加救援任务,经验丰富。接到报警电话后,他通过救援队微信群发动有能力的队员参与救援。
   “队员们分布比较散,如果统一出发会浪费不少时间,山里天黑得快,伤者情况又不明,我们耽误不起。”他立即组织队员“济西幺妹” “逍遥人生”组成第一梯队先进山探明情况,随后的队员组成第二梯队、第三梯队迅速赶去支援。
    当晚7点半,第一梯队驱车赶到山脚下,确定了被困者的方位后,在熟悉山路的村民带领下,用时 1 小时 50分就找到了被困者。 “当时被困者位于海拔1000米左右,山路太陡,平常人得三四个小时才能爬到,但是我们一路没停,因为救援就是与时间赛跑。”“追”说。
    被困者一行3人,1名体力好的驴友照顾着 2 名伤员。据被困者介绍,他们一共10人组成驴友团,当天早上从阳城境内出发准备穿越鳌背山至济源,哪知山路太险,1人膝盖受损,1人不慎滑倒腿部骨折。其他驴友只好先行下山,3 人在此等待救援。
     
    四肢并用度险路注定是一场艰难的救
   
    晚上 11 点,第二梯队的8名队员传来消息,已与第一梯队队员会合,并开始制作担架,对伤员进行了简单包扎,准备下山。此时,经过长时间休息,膝盖受损的驴友已经能恢复行走。救援队员随即安排 2 名队员搀扶着这名驴友先行返回。
晚上11点30分,济源晨报记者跟随第三梯队的 6 名救援队员一同上山支援。据村民讲,多年来,鳌背山美景一直深藏闺中,不为世人所知,危险路段只有四肢并用才能穿过。
    虽 然 已 经 有 了 心 理 准备,但是走在山中,济源晨报记者才体会到进鳌背山是何等艰难。在没有路的情况下,只能凭借灯光和自身的感觉攀爬。一条条羊肠小道,四周或悬崖峭壁,或斜坡深沟,山上土质多是土石粒,脚下极易打滑,加上地面枯叶 堆 积 ,更 增 加 行 走 的 难度。大伙儿穿过湍急的溪流,拽着树枝,深一脚浅一脚地往深山中前进。
因 为 心 中 牵 挂 驴 友 伤情,大家一路急走,前呼后应 ,不 断 轮 流 背 负 救 援 装备。 “深更半夜、寒冷失温、路程长且险、驴友伤情棘手等诸多原因,注定这将是一场艰难的救援。”随行的救援队员有些担忧地说。
 
    有人途中滑倒险些跌入深沟救援持续近12个小时次日凌晨 1 点 40 分,第三梯队终于和大部队会合,先前队员已露疲惫之色,他们立马接过队友手握的担架,接力下山。
    伤员腿部骨折的方位已进行了包扎固定,还用睡袋做好保暖措施。救援队员不时与其沟通,所幸伤员精神状况良好。
上山容易下山难,何况是晚上还抬着伤员。山路之陡峭,难度之大,风险之高印证了救援队员的担忧,队员们尽可能用绳索打好一道道保护,不断相互提醒注意安全。
    山路越来越陡峭,其中一段悬崖处,救援队员们几乎是一点一点地把伤员“挪”过悬崖绝壁。过完绝壁随之而来的就是陡峭山路,加上山间落叶深厚,一步一滑,艰难前行。有队员脚下打滑,险些滑落几十米深的沟壑;有的队员衣服多处被锋利的岩石磨烂,不过他们总一语不发,架着担架继续前行。深夜的大山,温度已低于 5 摄氏度,汗水却在队员们的脸上肆意流淌。
    在大伙儿的共同努力下,伤员于4月1日凌晨5点左右被安全送下山,早早等候的车辆立即将伤员送到了医院。此时,全体救援队员如释重负,这才感觉到手脚在不自觉的打战。
 
    义务救人是民间救援队存在的意义,希望更多人加入
 
    “户外旅行者走失、途中受伤,只是一种意外,谁都不会拿自己生命安全开玩笑。不过由于他们对户外知识的缺乏,对户外风险辨别能力不足和户外自救能力不足才导致意外的发生。”济源市红十字应急救援队队长兼秘书长“鬼龙”称,因此,我市相关部门应对户外旅行者制定一些标准,比如,对盲目进行户外探险活动的人或已经明确告诫不能进入的地方还私自进入的人,要有一定的制约,进而减少意外的发生。
    “大伙应对户外运动的专业知识有所了解,基本的户外装备要配足,户外旅行之前进行风险评估、旅行路线规划、旅行风险规划和风险处置预案等。” “鬼龙”说,救援队属于纯公益的民间组织,热爱公益、不求回报是每个队员加入救援的初衷,义务救人是民间救援队存在的意义。我们希望有更多充满热心、有一定救援技能的市民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为社会提供救援保障。

相关新闻

  • 信阳市红十字会召开党支部委员会(扩大)会议暨党建工作会议

    9月15日,信阳市红十字会党支部委员会(扩大)会议暨党建工作会议召开,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重要指示,传达学习省委和市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精神,总结市红十字会学习教育的成效,客观评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对下一步巩固深化学习教育成果、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进行研究部署。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陈明清主持会议并讲话,市纪委监委派驻纪检监察组出席会议。会议指出,自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市红十字会广大党员干部职工高度重视,结合红十字会发展实际,精心组织、扎实推进,确保了学习教育高标准开局、高质量推进。通过集中学习、深入研讨、检视整改,全会上下在思想认识上得到了新深化,在政治站位上实现了新提升,在能力作风上展现了新气象,为红十字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会议强调,学习教育有期限,但贯彻落实党的创新理论、加强党性修养、改进工作作风是永恒的课题。要以这次总结为契机,坚持慎终如始、善作善成,把学习教育的成果巩固好、拓展好,常态化抓好党员干部职工的日常管理,建立健全

  • 急救知识进“清园”,护航第26个“世界急救日”

    在第26个“世界急救日”来临之际,为普及应急救护知识、提升市民与游客的自救互救能力,开封市红十字应急救护讲师团志愿服务队的李涛、郑勇、赵娟三位讲师,走进清明上河园景区,以“急救地摊”的形式开展公益宣讲活动,将专业急救知识送到群众身边。活动现场,三位讲师结合景区人流密集、可能出现意外摔倒、突发疾病等场景,围绕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创伤止血包扎等实用技能展开教学。李涛老师细讲解了不同创伤类型的止血包扎技巧,从绷带缠绕方法到三角巾的多种用途,确保听众能快速理解和掌握;郑勇老师通过模拟人体模型,手把手演示心肺复苏的按压位置、力度与频率,强调“黄金4分钟”在急救中的关键作用;赵娟老师则针对气道异物梗阻紧急情况,用生动的动作示范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操作步骤,还邀请游客上台实操练习,及时纠正不规范动作。“以前总觉得急救离自己很远,今天亲手试了心肺复苏才知道,这些技能关键时刻能救命!”参与互动的游客王女士感慨道。此次“急救地摊”现场吸引近500名市民游客参与学习,有效提升了大众的应急救护意识和技能水平。

  • 第26个世界急救日:开封红十字讲师团进黄河水院,“急救地摊”成为新生入学第一课

    在第26个世界急救日期间,开封市红十字会应急救护讲师团走进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大学,以“急救地摊”这一接地气的形式,为刚入学的新生们送上了一堂实用又生动的“开学安全第一课”。活动现场,讲师团围绕新生校园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意外场景,如运动扭伤、异物卡喉、突发晕厥等,重点讲解心肺复苏(CPR)、海姆立克急救法等核心急救技能。讲师们通过模拟人体模型演示操作细节,从心肺复苏的按压深度、频率,海姆立克急救的手法,逐一拆解步骤;同时邀请老师和学生实操,针对动作不规范之处即时指导纠正,让抽象的知识变成可上手的技能。“原来心肺复苏按压时要注意这么多细节,学会了不仅能保护自己,说不定还能帮到同学!”参与实操的新生小李说。此次“急救地摊”摒弃了传统课堂的枯燥模式,以互动性、趣味性强的方式吸引近300名新生参与,现场发放急救宣传品200余份,不仅让新生们在轻松氛围中掌握了实用急救知识,更强化了“安全第一、科学施救”的意识。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联合红十字会共同开展更多校园安全教

  • 第26个“世界急救日”系列宣传活动(五)——三门峡市红十字会开展主题宣传活动

    9月13日是第26个“世界急救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急救与气候变化”。为切实提高群众的急救技能,弘扬“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社会风尚,三门峡市红十字会联合市防震减灾中心在人民公园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宣传防灾减震知识,并开展应急救护技能培训,提升群众应对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自救互救能力。活动现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向现场群众讲解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急救包扎等知识技能,讲解过程中,不时向群众提问,与群众增强互动。通过这样的方式,让群众在问答中真正掌握这些能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的急救知识。讲解演示后,志愿者们对有兴趣学习的群众进行手把手教学,耐心指导动作和要领,让群众真正的掌握急救技能。在场的群众学习热情高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学习,现场学习氛围浓厚。市红十字会为积极参与实操的群众发放宣传纪念品,希望他们在遇到需要帮助的患者时,能及时出手,勇于施救。通过开展“世界急救日”主题宣传活动,使更多群众了解应急救护知识,学习急救救护技能,提升了群众遇到突发事件和意

  • 第26个“世界急救日”系列宣传活动(四)——三门峡市义马市红十字会应急救护普及培训进企业

    为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提升企业职工自救互救能力、普及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9月10日,三门峡市义马市红十字会走进义马市热力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开展应急救护培训与造血干细胞血样采集活动。在应急救护培训环节,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宣讲员为40余名职工系统讲解了心肺复苏术及海姆立克急救法等实用知识。培训采取“理论+实操”相结合的方式,邀请参训人员上台进行实际操作,通过手把手的纠正与指导,帮助大家掌握正确的应急救护技能,有效提升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现场应对和互助能力。在随后开展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和血样采集活动中,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细致讲解了捐献的意义、流程与科学知识,重点科普了“捐献无损健康”的常识,消除大家的误解。在现场志愿者的引导下,8名职工认真阅读宣传手册、填写《中华骨髓库入库志愿者登记表》,并成功完成10ML血样采集,正式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市红十字会为他们颁发了荣誉证书和纪念品,表彰他们为救助血液病患者所贡献的爱心力量。此次活动不仅增强了职工在紧急情况下的自救互救能力

  • 第26个“世界急救日”系列宣传活动(一)——三门峡市红十字会应急救护普及培训进机关

    为推动应急救护知识普及,全面提升机关干部职工应对各类灾害事件的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9月9日,9月11日,三门峡市红十字会分别走进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开展“应急救护培训进机关”活动。培训内容主要为心肺复苏术、AED的使用及气道异物梗阻处理方法等。市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培训讲师翟巧玲、贺俊匣采取“理论讲解+实操演练”相结合的方式,详细演示了心肺复苏、AED操作、海姆立克急救法等应急救护知识和技术。授课过程中,两位讲师就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等步骤,逐步讲解、逐步演示。现场氛围热烈,大家反复练习,力求每个动作都标准无误、操作熟练。通过两次进机关活动,共培训100余名职工,他们学到了实用的应急救护知识,掌握了相关应急救护技能,还有效提高了他们应对突发事件时临危不惧、沉着应对、快速反应的能力,营造了“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