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法传播

日期:2020-01-11 11:35

国际人道法是红十字运动开展人道救助工作的法律依据,传播国际人道法是红十字运动的重要职责。
(一)国际人道法概述
1、定义
  国际人道法(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law),在中国常被翻译为国际人道主义法。又称战争法或武装冲突法。它是指战争或武装冲突(国际性和非国际性)中,出于人道的目的,以条约和结合的形式,保护不直接参加军事行动或不再参加军事行动的人员,规定各交战国或冲突方之间交战行为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
2、作用
  国际人道法不可能制止或取消战争,它主要是出于人道的考虑,通过限制作战方法和作战手段来达到保护战争受难者,减少战争或武装冲突的残酷性的目的。
国际人道法的核心是“保护”。“保护”的对象可以概括为三方面:
  人员:伤病员、战俘、平民、医务、宗教人员、佩戴红十字或红新月标志的救护人员;
场所、物品:医院和医务用车、宗教或文化场所、民用物品或场所;
自然环境:确保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如森林、河流、水库等。
3、基本原则
  国际人道法有几个基本原则,适用于一切战争或武装冲突:

(1)人道原则:保护战争受难者。这是国际人道法的核心,非战斗员必须得到尊重、保护和人道待遇。

(2)区分原则:在作战中必须严格对战斗员与非战斗员加以区别,这是国际人道法最基本的限制和规定。

(3)军事需要原则:在战争中攻击军事人员和目标是合法的,但是应尽可能地限制所造成的伤害和损害。

(4)比例原则:当保护不可能是绝对的时候,应秉承善意,用“人道”和“军事需要”这两项原则互相制约。

(5)禁止报复原则:严禁对国际人道法保护的对象采取报复行为。这一原则是绝对的。即使在对方已经采取了违反国际人道法的行为的情况下,也不能采取任何报复行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作为国际人道法的倡导者和维护者,通过为战争受难者提供保护及救助工作,平时传播、推广国际人道法,并针对违反国际人道法行为采取特别行动。

(二)国际人道法的主要法律文书及基本规则

国际人道法是由一系列条约、公约、宣言和协定组成的,其中,1949年四部日内瓦公约及其1977年两个附加议定书是国际人道法的主要法律文书,是国际人道法最核心的内容,最精髓的部分。
1、日内瓦四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
  1864年8月在日内瓦签订的《改善战地武装部队伤者病者境遇之日内瓦公约》(又称日内瓦第一公约);1899年7月在海牙签订的《改善海上武装部队伤者病者与遇船难者境遇之日内瓦公约》(又称日内瓦第二公约);1929年1月在海牙签订的《关于战俘待遇之公约》(又称日内瓦第三公约);1949年8月在日内瓦签订的《关于战时保护平民之公约》(又称日内瓦第四公约)。 由于1949年8月的外交会议在签订第四日内瓦公约的同时,根据新的形势对前三部公约作了修改,对条文作了新的排列,这样,上述各公约统称为1949年8月12日日内瓦四公约。
  1974年至1977年召开的“关于重申和发展适用于武装冲突的国际人道法外交会议”,于1977年6月8日一致通过日内瓦公约的两个附加议定书。这样,一部完整的关于保护战争或武装冲突受难者的“国际人道法”的法典即已形成。第一附加议定书是关于保护国际性武装冲突受难者的附加议定书;第二附加议定书是关于保护非国际性武装冲突受难者的附加议定书。第一附加议定书,将国际性武装冲突的定义,扩展到包括各国人民“对殖民统治和外国占领以及对种族政权作战的武装冲突”,即“民族解放运动”。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批准、加入了日内瓦四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
2、日内瓦四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的基本规则
  日内瓦四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条文繁多(共600多条),内容详细而复杂,为便于广泛传播和在战争中准确、迅速地落实,1979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制定了日内瓦四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的七条基本规则:

(1)所有不直接参加、或已退出战斗的人,享有生命的权利,并不得受到人身或精神上的攻击。在任何情况下,他们都应得到不加任何区别的保护与人道对待。

(2)禁止杀害或伤害投降或已退出战斗的敌方人员。

(3)冲突各方应集合其控制下的伤员和病者加以照顾。保护对象还应涵盖医务人员、医疗设施、医务运输及医疗设备。红十字或红新月标志,即为此种保护的符号,必须予以尊重。 

4)在敌对一方控制下的被俘战斗员和平民,其生命、尊严、个人权利与信念,均应受到尊重。他们应受到保护,免受各种暴力与报复行为的伤害。他们应有权与家人通信,以及接受救援。

(5)每个人都有权享受基本的司法保障。任何人都不应为他所没有做过的事情负责,也不应遭受肉体上或精神上的酷刑、体罚,或侮辱性的待遇。

(6)冲突各方及武装部队成员选择战争的方法与手段均受到限制。使用具有造成不必要损失或过度伤害性的武器或战争方法,均受禁止。

(7)冲突各方在任何时候均应将平民群众与战斗员加以区分,以避免平民群众及平民财产受到伤害。不论是平民群体或平民个人,都不应成为攻击的目标。攻击应只针对军事目标。

上述七条基本规则,概括了日内瓦四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的精华。但是,它们并不具备国际法律文书的效力,也不能取代现行条约。其主要目的,只是为了使人们易于领会国际人道法的基本精神,促进国际人道法的传播。

相关新闻

  • 省红十字会召开全省红十字系统透明度建设培训会议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十字事业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提升全省红十字系统公开透明水平,8月28日,省红十字会召开全省红十字系统透明度建设培训会议。会议以视频会议形式,在省红十字会设主会场,各省辖市红十字会设分会场,共93人参加会议。省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秦高亭出席会议并讲话,党组成员、副会长兼秘书长刘瑞勇主持会议。秦高亭在讲话中强调了加强透明度建设的重要意义,深入分析了问题不足,提出了明确要求。他指出,加强透明度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重要致信精神的政治要求,是依法治会、提升红十字会公信力的必由之路,要提高政治站位,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力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强调透明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作,要对照指标体系抓落实、参照标准示例抓落实、严把时间节点抓落实,确保按时保质完成信息公开任务;要加强透明度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坚持压实责任、把好质量、搞好转化,以透明度建设促进事业高质量发展。刘瑞勇在会上强调了透明度建设相关注意事项,对会前收集到的各地各单位的疑难问题进行了逐

  • 省红十字会领导参加省人大常委会郑州市立法调研活动

    根据立法调研计划安排,为推动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办法立法工作走深走实,7月4日上午,省人大常委会立法调研组一行9人赴郑州市开展调研。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姜继鼎,省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秦高亭,省红十字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兼秘书长刘瑞勇,省人大教科文卫工委办公室一级调研员秦士才,郑州大学法学院执行院长王玉辉等领导参加调研,郑州市人大、郑州市红十字会相关领导陪同调研。调研聚焦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重难点问题,深入了解郑州市红十字会工作开展情况和对立法工作的意见建议。调研组首先深入郑州市管城区红十字应急救护实践站,实地察看应急救护设施配备、培训工作开展情况;随后前往郑州市红十字水上义务救援队,听取救援队日常工作和训练情况介绍,察看救援队装备器材;尔后到郑州市第五十七中学了解学校红十字青少年工作,察看学校生命健康安全体验教室建设和使用情况,并召开座谈会,听取郑州市红十字会和郑州市二七区、管城区红十字会,郑州市第五十七中学红十字工作汇报和

  • 省红十字会组织参加省人大常委会省外立法调研活动

    为借鉴省外红十字会条例立法经验做法,8月11日至15日,省人大常委会立法调研组在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姜继鼎带领下,一行7人赴湖北、江苏开展立法调研。省红十字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兼秘书长刘瑞勇全程参与调研活动。8月11日,调研组首先赴湖北武汉调研了江汉区打铜社区、江汉区红十字会救护培训基地(赛孚城),实地了解基层红十字工作和应急救护培训开展情况;8月12日赴咸宁市调研了咸安区红桥博爱家园韧性社区建设、咸宁市红十字之家、咸宁市水上救护站,并在咸宁市召开座谈会,交流研讨修订红十字会条例的重要意义、经验做法和意见建议。8月13日,调研组赴江苏调研了南京红十字文化传播中心、江苏省红十字会备灾救灾中心,实地了解了当地红十字会开展宣传动员、备灾救灾等工作情况;8月14日上午,赴南京市调研了玄武区樱驼花园社区博爱家园、中山陵景区红十字救护站,了解了基层红十字阵地在便民惠民、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等情况;8月14日下午至8月15日,赴镇江调研了镇江救生会、赛珍珠文化公园、丹徒区崇文社

  • 一堂“零距离”普法教育课 漯河市红十字会组织党员干部现场旁听庭审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法治思想,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落实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日常学法和以案释法工作,12月3日,漯河市红十字会组织党员干部参加由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侵权责任纠纷案件旁听庭审活动。旁听庭审案件为某村委会为响应某镇政府“治理六乱、开展六清”的号召,组织人员开展某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行动中挖掘机操作员谢某在清理河沟边树枝和一根直径约10cm的树干(带根)时,不慎将树干砸向一旁参与指挥本次行动的村干部张某,导致张某当场昏迷紧急送医。经鉴定,该起意外造成张某七级伤残。后张某将某镇政府、某村委会、挖掘机操作员谢某及挖掘机所有权人李某一同告上法庭,引发本次争讼。庭审现场气氛庄严肃穆、秩序井然,公正高效的庭审,让旁听人员加深了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和认识。此次旁听庭审是一堂生动的“普法公开课”,使工作人员真切感受到法律的威严与司法的公正严谨,增进了对人民法院审判程序和案件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推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增强法治意识,依宪依法

  • 河南省红十字基金会举办专题研讨会学习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

    1月24日上午,省红十字基金会举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专题学习研讨会。四川省红十字基金会理事长陈燕、河南省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副秘书长王卫东、郑州爱莘文化艺术中心秘书长许晓飞、常务理事谢皖豫,及省红十字基金会理事史琳会、秘书处工作人员共同参会。 会上,陈燕理事长作为主讲嘉宾,以“筹资筹人筹未来,共创共享共发展”为主题,深入剖析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在合作管理、监督执行、应急慈善以及社区慈善等方面的变化和具体要求,并以四川省红十字基金会公益项目为实例,详细分享了慈善募捐过程中的创新举措和有效方法。在座谈交流中,与会人员纷纷就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深入探讨、互动答疑。 此次会议加深了基金会工作人员对新修订慈善法的理解和认识。下一步,我会将严格筑牢学法用法、依法履职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按照慈善法要求,依法行善,不断提升慈善工作的专业能力,为广大爱心人士和弱势群体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人道服务。

  • 提升救护技能 守护群众健康——河南省红十字培训中心在孟州举办红十字应急救护师资班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红十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强河南省红十字应急救护师资队伍建设,增强我省救护师资力量,推动应急救护工作,提高应急救护知识普及率和助力健康孟州建设,5月20日至25日,省红十字培训中心在孟州举办红十字应急救护师资班,孟州市14家医疗卫生机构30名学员参加培训。 5月20日上午,省红十字会办公室副主任刘国明,省红十字会四级调研员、培训中心主任陈洋,焦作市红十字会办公室主任张玉茂,孟州市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刘晓宝及委党组成员出席开班仪式。 经过河南省红十字培训中心、焦作市红十字会、孟州市卫健委和红十字会的精心准备,为期6天的应急救护师资班正式开班。 本次培训采取线下、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特邀浙江省红十字会师资、专家教授和河南省红十字会培训中心精心选派的核心师资到现场授课并进行考核。 培训内容包括救护理论、心肺复苏、气道异物梗阻、创伤救护、常见急症、意外伤害、突发事件、心理援助、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