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法传播

日期:2020-01-11 11:35

国际人道法是红十字运动开展人道救助工作的法律依据,传播国际人道法是红十字运动的重要职责。
(一)国际人道法概述
1、定义
  国际人道法(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law),在中国常被翻译为国际人道主义法。又称战争法或武装冲突法。它是指战争或武装冲突(国际性和非国际性)中,出于人道的目的,以条约和结合的形式,保护不直接参加军事行动或不再参加军事行动的人员,规定各交战国或冲突方之间交战行为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
2、作用
  国际人道法不可能制止或取消战争,它主要是出于人道的考虑,通过限制作战方法和作战手段来达到保护战争受难者,减少战争或武装冲突的残酷性的目的。
国际人道法的核心是“保护”。“保护”的对象可以概括为三方面:
  人员:伤病员、战俘、平民、医务、宗教人员、佩戴红十字或红新月标志的救护人员;
场所、物品:医院和医务用车、宗教或文化场所、民用物品或场所;
自然环境:确保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如森林、河流、水库等。
3、基本原则
  国际人道法有几个基本原则,适用于一切战争或武装冲突:

(1)人道原则:保护战争受难者。这是国际人道法的核心,非战斗员必须得到尊重、保护和人道待遇。

(2)区分原则:在作战中必须严格对战斗员与非战斗员加以区别,这是国际人道法最基本的限制和规定。

(3)军事需要原则:在战争中攻击军事人员和目标是合法的,但是应尽可能地限制所造成的伤害和损害。

(4)比例原则:当保护不可能是绝对的时候,应秉承善意,用“人道”和“军事需要”这两项原则互相制约。

(5)禁止报复原则:严禁对国际人道法保护的对象采取报复行为。这一原则是绝对的。即使在对方已经采取了违反国际人道法的行为的情况下,也不能采取任何报复行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作为国际人道法的倡导者和维护者,通过为战争受难者提供保护及救助工作,平时传播、推广国际人道法,并针对违反国际人道法行为采取特别行动。

(二)国际人道法的主要法律文书及基本规则

国际人道法是由一系列条约、公约、宣言和协定组成的,其中,1949年四部日内瓦公约及其1977年两个附加议定书是国际人道法的主要法律文书,是国际人道法最核心的内容,最精髓的部分。
1、日内瓦四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
  1864年8月在日内瓦签订的《改善战地武装部队伤者病者境遇之日内瓦公约》(又称日内瓦第一公约);1899年7月在海牙签订的《改善海上武装部队伤者病者与遇船难者境遇之日内瓦公约》(又称日内瓦第二公约);1929年1月在海牙签订的《关于战俘待遇之公约》(又称日内瓦第三公约);1949年8月在日内瓦签订的《关于战时保护平民之公约》(又称日内瓦第四公约)。 由于1949年8月的外交会议在签订第四日内瓦公约的同时,根据新的形势对前三部公约作了修改,对条文作了新的排列,这样,上述各公约统称为1949年8月12日日内瓦四公约。
  1974年至1977年召开的“关于重申和发展适用于武装冲突的国际人道法外交会议”,于1977年6月8日一致通过日内瓦公约的两个附加议定书。这样,一部完整的关于保护战争或武装冲突受难者的“国际人道法”的法典即已形成。第一附加议定书是关于保护国际性武装冲突受难者的附加议定书;第二附加议定书是关于保护非国际性武装冲突受难者的附加议定书。第一附加议定书,将国际性武装冲突的定义,扩展到包括各国人民“对殖民统治和外国占领以及对种族政权作战的武装冲突”,即“民族解放运动”。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批准、加入了日内瓦四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
2、日内瓦四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的基本规则
  日内瓦四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条文繁多(共600多条),内容详细而复杂,为便于广泛传播和在战争中准确、迅速地落实,1979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制定了日内瓦四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的七条基本规则:

(1)所有不直接参加、或已退出战斗的人,享有生命的权利,并不得受到人身或精神上的攻击。在任何情况下,他们都应得到不加任何区别的保护与人道对待。

(2)禁止杀害或伤害投降或已退出战斗的敌方人员。

(3)冲突各方应集合其控制下的伤员和病者加以照顾。保护对象还应涵盖医务人员、医疗设施、医务运输及医疗设备。红十字或红新月标志,即为此种保护的符号,必须予以尊重。 

4)在敌对一方控制下的被俘战斗员和平民,其生命、尊严、个人权利与信念,均应受到尊重。他们应受到保护,免受各种暴力与报复行为的伤害。他们应有权与家人通信,以及接受救援。

(5)每个人都有权享受基本的司法保障。任何人都不应为他所没有做过的事情负责,也不应遭受肉体上或精神上的酷刑、体罚,或侮辱性的待遇。

(6)冲突各方及武装部队成员选择战争的方法与手段均受到限制。使用具有造成不必要损失或过度伤害性的武器或战争方法,均受禁止。

(7)冲突各方在任何时候均应将平民群众与战斗员加以区分,以避免平民群众及平民财产受到伤害。不论是平民群体或平民个人,都不应成为攻击的目标。攻击应只针对军事目标。

上述七条基本规则,概括了日内瓦四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的精华。但是,它们并不具备国际法律文书的效力,也不能取代现行条约。其主要目的,只是为了使人们易于领会国际人道法的基本精神,促进国际人道法的传播。

相关新闻

  • 一堂“零距离”普法教育课 漯河市红十字会组织党员干部现场旁听庭审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法治思想,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落实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日常学法和以案释法工作,12月3日,漯河市红十字会组织党员干部参加由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侵权责任纠纷案件旁听庭审活动。旁听庭审案件为某村委会为响应某镇政府“治理六乱、开展六清”的号召,组织人员开展某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行动中挖掘机操作员谢某在清理河沟边树枝和一根直径约10cm的树干(带根)时,不慎将树干砸向一旁参与指挥本次行动的村干部张某,导致张某当场昏迷紧急送医。经鉴定,该起意外造成张某七级伤残。后张某将某镇政府、某村委会、挖掘机操作员谢某及挖掘机所有权人李某一同告上法庭,引发本次争讼。庭审现场气氛庄严肃穆、秩序井然,公正高效的庭审,让旁听人员加深了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和认识。此次旁听庭审是一堂生动的“普法公开课”,使工作人员真切感受到法律的威严与司法的公正严谨,增进了对人民法院审判程序和案件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推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增强法治意识,依宪依法

  • 河南省红十字基金会举办专题研讨会学习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

    1月24日上午,省红十字基金会举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专题学习研讨会。四川省红十字基金会理事长陈燕、河南省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副秘书长王卫东、郑州爱莘文化艺术中心秘书长许晓飞、常务理事谢皖豫,及省红十字基金会理事史琳会、秘书处工作人员共同参会。 会上,陈燕理事长作为主讲嘉宾,以“筹资筹人筹未来,共创共享共发展”为主题,深入剖析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在合作管理、监督执行、应急慈善以及社区慈善等方面的变化和具体要求,并以四川省红十字基金会公益项目为实例,详细分享了慈善募捐过程中的创新举措和有效方法。在座谈交流中,与会人员纷纷就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深入探讨、互动答疑。 此次会议加深了基金会工作人员对新修订慈善法的理解和认识。下一步,我会将严格筑牢学法用法、依法履职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按照慈善法要求,依法行善,不断提升慈善工作的专业能力,为广大爱心人士和弱势群体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人道服务。

  • 提升救护技能 守护群众健康——河南省红十字培训中心在孟州举办红十字应急救护师资班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红十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强河南省红十字应急救护师资队伍建设,增强我省救护师资力量,推动应急救护工作,提高应急救护知识普及率和助力健康孟州建设,5月20日至25日,省红十字培训中心在孟州举办红十字应急救护师资班,孟州市14家医疗卫生机构30名学员参加培训。 5月20日上午,省红十字会办公室副主任刘国明,省红十字会四级调研员、培训中心主任陈洋,焦作市红十字会办公室主任张玉茂,孟州市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刘晓宝及委党组成员出席开班仪式。 经过河南省红十字培训中心、焦作市红十字会、孟州市卫健委和红十字会的精心准备,为期6天的应急救护师资班正式开班。 本次培训采取线下、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特邀浙江省红十字会师资、专家教授和河南省红十字会培训中心精心选派的核心师资到现场授课并进行考核。 培训内容包括救护理论、心肺复苏、气道异物梗阻、创伤救护、常见急症、意外伤害、突发事件、心理援助、救

  • “为生命护航”应急救护知识讲座 走进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

    今年的5月12日,是我国第15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为“防范灾害风险,护航高质量发展”。5月12日上午,在全国防灾减灾日来临之际,河南省红十字培训中心走进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开展应急救护知识普及系列讲座。 讲座主要围绕常见意外伤害的自救与互救、心肺复苏实操、AED的使用方法等内容展开,通过PPT展示、互动提问、实操指导等多种形式向研究所的同志普及急救知识。 同时,邀请在场的学员现场示范,直观向大家展示心肺复苏的准确有效步骤和AED的正确使用方法。 省红十字培训中心开展的此次讲座活动,向大家普及了防灾减灾应急知识,做到防患于未然,共同防范化解灾害风险,为自身和他人生命健康保驾护航。同时也让大家真切感受到“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内涵。

  • 奉献点燃希望 爱心延续生命——省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组织开展人体器官捐献宣传活动

    为大力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进一步推动人体器官捐献事业发展,7月6日,河南省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组织开展以“奉献点燃希望,爱心延续生命”为主题的人体器官捐献宣传活动。活动现场,工作人员向大家发放人体器官捐献宣传彩页,讲解人体器官捐献知识和捐献政策,科普器官捐献小常识,大家纷纷表示“器官捐献是个好事”、“等我真不在了,我全部捐献给国家”,并现场登记成为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以实际行动支持人体器官捐献事业。据统计,截至2022年7月,河南省共有350927名志愿者申请捐献器官。下一步,省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将持续推进人体器官捐献宣传,进一步加强捐献服务和人文关怀工作,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促进我省人体器官捐献事业健康发展。

  • “爱之传承 生命问答”宣传活动正在进行中......

    河南省红十字会、河南省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于10月16日开始为期30天的“爱之传承 生命问答”红十字及器官捐献基础知识宣传普及活动。该活动通过微信扫描二维码参与答题,让公众了解红十字会,正视器官捐献,树立移风易俗社会新风尚,为了动员更多人参与到红十字志愿者队伍中来,本次活动通过地铁、电视、广播、网络媒体、自媒体等全媒体形态,广告、视频、新闻传播等方式进行广泛的宣传。活动第一天就有8000余人参与,卓有成效的宣传活动让全省人民对红十字及器官捐献基础知识有一个全新的了解,人体器官捐献是挽救患者生命、服务医学发展、传递人间大爱、促进社会文明的高尚事业,让逝者的梦想和生命在器官衰竭患者的身上延续;更是爱心传递和生命接力的旅程。目前,我省登记器官捐献志愿者75677人,实现器官捐献1836例,捐献大器官5276个,眼角膜190余对,受益人数达到5466人,为改善器官衰竭患者的生命质量作出了积极贡献。河南省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每年清明节都会在河南福寿园新郑红十字纪念苑举行大型的缅怀纪念活动,以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