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正阳来源:综合信息平台日期:2023-03-14 11:59
春风徐徐,万物更新。每个生命都在寻找春天的足迹。但,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因为病痛,被困在病房里。这些罹患血液疾病的孩子们不能像正常的小朋友那样,在阳光下开心地奔跑玩耍,感受春的美好。
幸运的是,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挺身而出,为血液病患儿捐献“生命种子”,播撒希望,让这些幼小的生命,在这个春天茁壮成长。 近日,河南的两位“生命播种者”在郑州为两位血液病患儿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他们的生命,让患儿及其家庭感受到春天的温暖。 等待13年, 终将“生命种子”送给需要的人 3月1日,来自平顶山的张广洲为一名年仅6岁的血液病患儿捐献“生命种子”,帮助患儿获得新生,成为河南省第1202例非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1971年生的张广洲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已经有13年的时间了,他还清晰地记得自己加入时情景。13年前的2010年5月,张广洲在与自己同学交流过程中得知捐献造血干细胞可以挽救血液病患者的生命,而且张广洲的同学已经申请入库,成为了志愿者。张广洲受朋友的影响,从汝州赶往平顶山市区,找到了加入中华骨髓库的地方,毫不犹豫地便留下了血样。 时间过得飞快,在默默等待的13年时间里,张广洲不止一次与朋友谈到:“这都过去这么长时间了,也没有配型成功,不会以后捐不成了吧。” 2022年8月,一通电话再次唤醒张广洲心里的期待,在得知自己与患者配型成功后,张广洲第一时间同意了捐献,“当时接到市红十字会的电话时,听到自己的骨髓和患者匹配上,我是有点兴奋和紧张的。13年前自己的一个举动,现在真的要兑现了,能救人一命我感觉很光荣。”张广洲说。 这次捐献对张广洲来说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始终以轻松的态度的对待,他说:“目前已经捐献这么多例了,我没有什么可担心的,这次能在超龄前完成捐献,我觉得我非常幸运,达成了我成为志愿者的心愿。” 希望这份爱可以传递下去 3月2日,来自新乡的“90后”李鹏飞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了一位年仅3岁的血液病患儿,助力幼小的生命重启,成为河南省第1203例非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今年28岁的李鹏飞在新乡市国税局第二稽查局工作。2021年12月,李鹏飞通过单位组织的无偿献血活动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他与同事们一起填写了申请表,成为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李鹏飞回忆说:“通过网络新闻,我看到过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报道,大概知道捐献干细胞是怎么回事。当时献血时也正好有入库的机会,就多想,加入了。” 令李鹏飞没有想到的是,配型成功的电话这么快就打来了。仅过一年时间,2022年12月,李鹏飞接到了配型成功的电话。“接到电话时,我是特别惊讶的,没想到这么快能配型成功。咱们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非常专业,给我讲解了捐献的过程,还给我分享了不少捐献故事,我了解之后,感到对捐献特别放心,就同意了捐献。” 随后,李鹏飞向家人科普了捐献知识,家人对他的决定也十分支持。捐献前,新乡市红十字会、市国税局第二稽查局为李鹏飞赴郑州捐献造血干细胞举办欢送会。欢送会上,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马云,市国税局第二稽查局副局长、一级主办韦佑为志愿者李鹏飞颁发荣誉证书和赠送鲜花。 谈到捐献感受时,李鹏飞激动地说:“在经过这次捐献后,我真实地体验到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过程,知道这是件对自己无害、对患者有益的好事。现在我更希望更多的人能参与到这件爱心事业中,只是一个简单的捐献,就可以挽救一个生命。”
秋高气爽,新学伊始。为深入推进平安校园建设,普及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增强青少年应对突发事件和意外伤害的自救互救能力,9月1日至2日,郑州市金水区红十字会走进郑州市第四十七初级中学,为中州校区、广电校区、东校区及思齐中学的3300 余名学生,带来三场别开生面的“开学第一课”——应急救护知识技能培训。这堂特殊的课程,将关爱生命、敬畏生命的种子播撒进同学们心田,为新学期筑牢坚实安全防线。结合初中生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本次培训内容重点突出、实用性强。讲师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配合生动现场演示,详细讲解心肺复苏(CPR)的基本原理、操作步骤,以及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使用方法。为让同学们有更直观认识,讲师特意携带训练专用人体模型和AED教学机进行现场演示。实操演练环节,同学们热情高涨、跃跃欲试。在红十字应急救护讲师与学校老师的精心组织下,同学们分批次上前,亲身实践胸外按压的位置、深度、频率,以及人工呼吸的正确方法,并模拟操作AED设备。“手臂要伸直,用上身力量按压”“吹气时要看到胸廓隆起”……讲师们
八月的哈密,阳光灿烂。两地青少年的手紧紧握在一起,伴随着欢快的舞蹈和悠扬的中阮乐声,一场跨越千里的友谊之旅正式启程。8月26日,第四届“青春飞扬 人道相伴”豫哈红十字青少年成长之旅融情夏令营开营仪式在哈密市图书馆举行。该活动由郑州市红十字会、伊州区红十字会共同主办,旨在为豫哈两地青少年搭建成长平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担民复兴重任。伊州区委副书记、河南援疆伊州区指挥部指挥长胡坤出席仪式并为夏令营授旗,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政协党组副书记努尔艾合买提·马合木提出席并致辞。开营仪式,展现两地文化风采开营仪式在伊州区红十字会营员代表带来的舞蹈《豫哈少年共起舞》中拉开帷幕,灵动的舞姿展现出当代青少年的蓬勃朝气。郑州市红十字会营员代表则带来了中阮独奏《石林夜雨》,用熟悉的旋律和生动的演绎传递深厚的中原文化底蕴。两地青少年代表在“民族团结心愿卡”上共同写下了对民族团结的期待、对夏令营的祝福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仪式最后,青少年代表互换了精心准备的礼物,传递彼此美好的祝福。同吃同住,研学之旅促交
秋意渐浓,青春正燃。8月21日至22日,濮阳市红十字会走进濮阳市油田第一中学、濮阳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学校,为正在军训的2000余名新生们量身定制了一场应急救护培训。当迷彩绿遇上“生命急救课”,让军训多了份守护生命的温度。“心脏骤停后,每延迟1分钟抢救,生存率就下降7%-10%,黄金4分钟内的有效施救,能让生命延续成为可能。”培训一开始,讲师便用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和真实救援案例,让“时间就是生命”的理念深植学生心中。讲解环节,讲师聚焦心肺复苏和海姆立克急救法急救技能,把专业知识讲得明明白白:先看环境安全,再轻拍患者肩膀大声呼喊,判断意识和呼吸——心肺复苏的每一步流程都清晰拆解;胸外按压要垂直用力,深度5-6厘米,频率保持每分钟100-120次——模拟人演示时,讲师特意放慢动作,让同学们看清手势与发力技巧。而针对气道梗阻的海姆立克法,从站位急救的“腹部冲击”到自救时的“桌角按压”,简单实用的操作让同学们恍然大悟:原来一个拥抱的力度,就能化解致命危机。实操体验环节彻底点燃了现场热情。同学
为提升教师应急救护能力,筑牢校园安全防线,8月22日,市红十字会走进市第一中学,为200余名教师带来一场兼具实用性与操作性的应急救护培训,为平安校园建设注入“红十字力量”。培训采用“理论+实践”双轨模式,内容聚焦日常急救需求,让教师们在沉浸式学习中快速掌握关键技能。在理论讲解环节,专业救护讲师以常见急症为切入点,系统剖析了心脏病、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机理,结合现场诊断要点与急救措施,让教师们明晰“黄金救援时间”内的处置逻辑。针对脑卒中这一高发性急症,讲师重点解读其危险因素、早期预警信号及识别技巧,并通过真实救援案例,直观展现“早识别、早干预”对挽救生命的重要性,强化教师们的应急反应意识。实践操作环节,围绕心肺复苏这一核心技能展开。讲师通过分步演示,详解胸外按压深度、频率、人工呼吸配合等技术细节,随后组织教师分组实操。大家轮流在模拟人上练习按压与呼吸操作,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全程手把手指导,及时纠正手势、力度等不规范之处,确保每位教师都能熟练掌握标准流程,真正具备“敢施救、会施救”的能力。此次
8月9日至11日,濮阳市红十字会连续走进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濮阳市油田艺术中学、濮阳市油田第二高级中学等三所高中,将应急救护培训纳入新生军训课程,为5000余名高一新生送上生动实用的“开学安全第一课”。活动中,红十字会救护师资结合校园场景与青少年生活特点,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实操演练,系统讲解心肺复苏、AED、气道异物梗阻等应急救护知识。现场示范环节,师生们踊跃参与模拟操作,在专业指导下掌握关键急救技能。将应急救护纳入军训“必修课”,是市红十字会深化生命教育的重要举措。掌握急救技能,不仅是青少年守护自身安全的“护身符”,更是应对突发情况、救助他人的“底气”,对构建平安校园、文明社会具有深远意义。此次应急救护培训“进军训”活动,将应急救护知识融入新生入学教育,既丰富了军训内容,更帮助青少年筑牢“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安全意识,为构建平安校园筑牢安全防线。
为推进平安濮阳建设,大力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市红十字会主动作为,积极申请中国红十字基金会项目支持,全面开展“生命教育·校园健康守护行动”。“生命教育·校园健康守护行动”由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发起,目的是帮助改善和提升中小学校园卫生健康管理水平,提升青少年儿童的健康素养,普及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守牢校园安全。活动通过生长发育测评、健康体检、急救技能教学、专家讲座等多元服务,增强社会对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关注度,为儿童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为做好此次“生命教育·校园健康守护行动”项目,市红十字会主动与市教育局等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建立协调会商机制,推进项目顺利开展。市红十字会组建专项工作组,组织优秀师资队伍,围绕应急救护培训、健康科普讲座、校园健康体检进行深度需求调研,了解中小学校师生需求,精心准备活动内容,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应急救护培训课堂上,红十字应急救护师资采取“理论+实操”的教学模式,讲授了心肺复苏操作、AED使用、气道异物梗阻急救方法等急救知识,并利用人体模型